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個什么日子?
從2006年開始,每年六月的第二個周六,被定為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是國務院為了促進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正式確立的。2022年6月11日是第16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 “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
很多景點都被稱為文化遺產,這是為什么呢?
最開始,人類還只關注到物質的文化遺產,所以文化遺產僅指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筑、遺址等,比如大家熟悉的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于2015年7月最新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是中國土司遺址,包括唐崖土司城遺址、湖南老司城遺址、貴州海龍屯遺址。國外的比如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等,都是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有自然遺產,黃龍、九寨溝等是世界自然遺產,而泰山、黃山等則是自然文化雙重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三項合起來稱為世界遺產,我國共計有48項世界遺產,這都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設機構認定的,遵循《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非遺”又是怎么來的呢?
非遺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最早是日本使用的,稱為“無形文化財”,之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引入,也稱作“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隨后又改為“無形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國沿用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雖然名字多樣,但內容都是相同的。我國現在有包括昆曲、皮影戲、書法、篆刻等在內的38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
非遺的英文是不可觸摸的遺產,應該看不見、摸不著才對,但是為什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上能看到很多物質的展品呢?究竟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
物質的東西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中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包括“各種手工藝技能以及制作工具和制成品”。非遺保護的主要是一種技藝,但是工藝過程中使用的工具,以及最后的制成品也是這項非遺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不能單獨地成為非遺,應該說是非遺的呈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技藝的傳承人,如果這項技藝已經沒有人能運用了,那么其制成品就是文物,屬于物質文化遺產,而不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必須是活態的,還能夠繼續實踐的技藝。按照其文化價值,分為國家級、省市級、區縣級非遺項目和相應的代表性傳承人。
觀看非遺展示的時候常常有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表演,這是非遺的基本要求。要是個人有一項神奇的技能,是不是也能申請非遺,成為非遺傳承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