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針對古建筑結構穩定性、自然風化腐蝕、人為破壞等風險因素,開展自然環境、傾斜、位移、振動、材料強度、表面外觀等多種參數的監測工作;對文物本體進行最全面的感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預防性保護監測預警體系。
文化遺產,見證了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積淀。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對其開展保護工作極為重要。由于文化遺產的材料特性、結構特性等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長期歷史保存狀態又加大了這種差異性,導致了能夠應用在現代建筑、現代材料等領域的很多方法不能直接沿用到文物本體的分析上來。
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需要對文物進行充分的檢測和分析,在對遺產環境和病害充分、全面、實時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它的環境進行調控來防止文物出現更嚴重的劣化,延緩文物的腐蝕,讓其“延年益壽”。
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關鍵技術,來構建文化遺產的預防性保護,進行關聯性因素分析,預測文物的變化,并且對它實施干預。通過調節控制文物所處環境,來延緩文化遺產的緩慢變化,以達到保護的目的。通過可視化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遺產監測數據的可理解性,通過流式數據處理可以提高海量監測數據處理的效率。